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26、27小题每题3分,28、2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26.集体无意识说5-277
答:
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荣格发展了他的老师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种,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27.审美教育7-359/360
答:
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28.审美活动无功利2-59
答:
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29.兴6-317
答:
兴就是指艺术家因感受到某种存在而发生了主观情绪的变化。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如何提高审美趣味?2-55
答:
(1)要想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除了尽可能多地进行审美活动,积累起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之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如何提高自己的审美理想。
(2)而审美理想的提高则不仅仅是一件审美活动自身的事情,审美理想在根本上是与主体的人生理想相统一的。
(3)因此,主体只有通过艰苦的人生实践切实地改进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最终提高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
31.简述艺术存在动态过程的三个环节。6-307
答:
(1)艺术创造
(2)艺术品
(3)艺术接受
32.简析审美关系的内涵。1-36/40
答:
(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
归结起来,我们认为,所谓审美关系,就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33.比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5-298/299
答:
意境有两种艺术类型,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两种类型最初是由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他举例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乃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为无我之境。
(1)所谓“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
(2)而“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
(3)在艺术品中,“有我”与“无我”,以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
34.为什么不能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7-355/356
答:
(1)这一观点一方面过于夸大了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看不到除艺术以外,还有很多的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这些艺术以外的审美现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非艺术所能完全代替。
(2)另一方面这种观点也限制以至遮蔽了审美教育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远的价值追求。实际上审美教育并不仅仅是要培养人们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鉴赏力,它的目的也不是要造就出几个艺术家来。如果我们不能从更高、更广阔的视野上来理解审美教育的内涵,就最终会把审美教育视为一种技艺和手段而取消了它实际存在的独立地位。
(3)美感教育和艺术教育,虽然都离不开艺术,但它们的目的和方法却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艺术教育不能替代美育。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35.李白《独坐敬亭山》诗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试以这首诗为例,说明审美经验中的交感现象。4-238
答:
从哲学高度来看,感知在审美经验中的主要功能在于,它使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出现了一种物我不分、主客统一的密切关系。事实上,在一般的经验活动中,感知本身也处于这样一种原初的状态,只是由于在这些活动中主体一般处于实用目的的支配之下,因而理智的因素迅速地参与进来.从而打破了主客体之间的统一状态,使它们处于分离和对立的关系之中。而在审美经验中则不同,感知活动所导致的主客统一状态始终得以保持,一旦这种状态被打破,审美活动也就随之结束。以往的美学理论由于看不到这一点,因而或者把审美感知当作是对于对象属性的客观反映,或者把审美活动看成是纯粹主观性的,其共同的特点都在于把审美经验当作主客分离的认识活动。审美经验的根本特点恰恰在于,它是一种处于物我不分、主客统一状态下的经验。古今中外的艺术实践一再证明了这一点。李白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所抒写的正是这种人与自然之间亲如知己、密不可分的忘我状态。
36.试结合艺术作品谈谈你对荒诞感的理解。3-189/190
答:
荒诞感是指主体对荒诞的感受与经历,是人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对人的存在与意义的直观和体验。荒诞感是复杂的,但其基本的感受必定是孤独、恶心、烦、畏、绝望等,因而其生理、心理的表现也是独特的。非理性的荒诞的形式与同样荒诞的内容,使人感到的是愕然,是不可思议,因而会笑。荒诞感的笑不同于喜剧感的笑,喜剧感的笑是对旧事物的讽刺,是对自己的信心与自豪,是充满希望的肯定的笑。荒诞感的笑却是对世界的荒诞的感受,因其荒诞而感到束手无策,无可奈何,是一种无望的否定性的笑。荒诞也有一种悲剧感,但悲剧感在悲情中存在希望,荒诞是无望的;它也不会让人感到悲情,它只是让人欲悲不得,陷入一种尴尬困窘的境地。对荒诞的表现与感受,反映着人们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满、忧虑、恐惧、迷茫甚至绝望,但在荒诞的形式下又隐隐透出了人类对自身的完整性、自身的自由和解放的潜在追求。荒诞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正是在于它给予在荒诞中生存的人以反抗的勇气和力量。
热点关注:
2021年广东自考《教育预测与规划》
2021年广东自考《日语句法篇章法》